阴阳怪气的海底捞,代表了中国餐饮业版权意识的“最高水平”
交往小女友被吃瓜观众和娱乐自媒体围观后,音乐人林海最近再次成为热点,不过这一次热点与八卦无关,而是正儿八经的维权。
6月8日,林海发微博表示,海底捞未经林海允许,在店内循环播放了林海创作的多首音乐,形容海底捞作为千亿市值的巨头公司竟然屡次恶意侵犯著作权,“每一次装无辜,每一次对不起,都是一次寒心,都是逼音乐行业去死……没有版权,音乐之路又在何方。”
随后,财经网等媒体转发,称“店长知其微博粉丝仅10万后不回应。”在媒体上的一波发酵后,终于,6月13日,海底捞通过微博作出回应,以下是全文:
第一、海底捞在2015年11月19日到2017年11月18日使用林海作品,是经过林海授权的;
第二、未达成续约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是错误的;
第三、停止播放林海的音乐;
第四、愿意承担法律责任,愿意再与林海合作。
以上回应尚属一向擅长危机公关的海底捞处理危机事件时的正常水平,但是文案的最后一句话,暴露了海底捞团队的“真实想法”——林海老师,您看这样可否?
随后,海底捞的粉丝们开始为品牌发声了,“碰瓷海底捞给自己做广告吧?”、“音乐行业快做不下去了,播放都不行,你囤起来库存自己欣赏”、“我刚才播放了学友的歌,没用耳机,会不会被要钱啊我好怕啊”、“就这件事而言,我站海底捞”、“以盈利为目的的侵权我懂,但如果人家是卖饭的,不是卖歌的呢?以前我也经常在吧台放我喜欢的歌,还有客人问我歌名呢,好后怕”……
看完微博网友的评论,音乐财经不禁感受到中国版权意识之薄弱、网友之不明事理,简直到了可怕的地步。
在酒吧、酒店、咖啡厅、商场、餐厅等公共场所播放的音乐也称背景音乐。 那么,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音乐不被店家用来销售,但只要被用作背景音乐,都必须要拿授权呢?
第一、音乐著作权人包括曲作者、词作者、音乐改编者、歌曲译配者、音乐作者的继承人以及其他合法方式获得音乐著作权的人,音乐出版者和录音者也可以通过音乐作者转让或通过开发音乐作品而享有音乐著作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以印刷出版、录音发行、公开演奏演唱、公开放送录音、广播、编配和音像混成的方式使用音乐作品,都应征得音乐著作权人的许可。对于使用不再受著作权保护的音乐作品,主要是指超过了《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期限(五十年)的歌曲,则无需付费。饭店、商场、歌舞厅、卡拉ok厅、餐厅等擅自播放背景音乐构成了对机械表演权的侵犯。
第二、在营业场所播放背景音乐,虽然不是直接利用背景音乐获得商业利益,但背景音乐可以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提高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愉悦程度,进而对场所的业务起到促进作用,故理应向著作权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费。
2003年11月1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商场背景音乐侵犯著作权为由,把北京长安商场告上了法庭,要求长安商场支付20万元音乐使用费。这是新《著作权法》颁布以来,第一起因为背景音乐侵权而走上法庭的官司。
2009年,杭州九佰碗连锁餐饮食品有限公司在没有征得其许可、没有交纳著作权使用费的情况下,分别长期公开使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的音乐作品作为场所的背景音乐,被协会起诉音乐未经授权,要求赔偿3.5万元。这是中国首例饭店背景音乐侵权案。
对于海底捞这样的企业来说,最后一句“阴阳怪气”的回应,有失企业风范,也暴露了所有中国餐饮公司的版权意识到底有多么糟糕。
商家和品牌没有为背景音乐付费的意识,这也是多年来中国背景音乐市场举步维艰的最大难点。音乐财经曾经报道过的《做背景音乐年赚4.6亿?麦当劳、宜家都是它的客户》中介绍了一家背景音乐公司Mood Media,Mood中国服务的客户超过了数十家,普及率超过2000多家门面,但主要客户也是跨国公司。
此外,据音乐财经了解的情况,本地背景音乐服务商这几年来不是被收购、倒闭就是活在生存线上苦苦撑着。陷入恶性价格战,服务费越做越低,即使公司精细化运营到最佳状态也很难突破营收天花板,整个行业的竞争也还停留在争夺大型品牌门店、连锁店、五星级酒店等阶段,真正有价值潜力的店铺和餐馆尚未释放出价值。
不得不承认的是,背景音乐让大部分公共场景都更加有生命力和活力,星巴克、卡玛、H&M、麦当劳等知名品牌也已经把环境音乐当作整体销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版权意识的提升,未来的音乐一定是收费的,海底捞这一次长教训了吗?(参考讨论旧文:公播音乐已成消费级服务,版权问题该如何解决?)
本周轮值编辑:宋子轩
微信:18301091815
邮箱:zixuan.song@chinambn.com
招聘 | 其实想加入我们很简单,内文有方法论